一座江南小城的对德合作成功之道
(文/王自强 杜哲宇)从1993年至今的30年间,有近500家德企落户江苏太仓,太仓成为德国官员口中“德中两国合作的杰出范例”,德媒称“没有任何地方比太仓更适合了解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情况”
江南小城太仓是很多德国企业踏入中国的头部站,不少德企是从太仓开始了解苏州、江苏乃至中国。
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曾说,自从1972年德中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紧密合作,而太仓是两国合作的杰出范例。德国《商报》评论称,没有任何地方比太仓更适合了解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情况。
9月18日,江苏-德国产业合作论坛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举行,论坛展示了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德国企业在太仓发展的“小城故事”深深吸引了与会人士。
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外资涌入中国的热潮开启。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年尾,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就来了。
当时,德国大众已经落户上海,有着百年弹簧制造历史的大众供应商克恩-里伯斯公司自然也想把工厂建在上海附近。公司董事长斯坦姆博士来到中国考察,一连访问了很多城市都不太满意。这时,南京客户的一位员工向他推荐了和德国小城很像的太仓。
斯坦姆博士于是沿着沪太路来到太仓,他一路走一路看,越看越觉心生欢喜,很想要留下。这个小城生产成本低,而且距上海仅50公里。当年8月,斯坦姆博士试探性投资了50万马克,注册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
这是头部家正式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成立之初,公司只有6名员工,400平方米的厂房也是租来的,看起来就像是一家小作坊。然而,它掌握核心竞争力,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经过30年发展,公司现在拥有上千名员工,自建厂房面积超过5个足球场,生产的汽车安全带卷簧占据全世界70%的市场,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根据“隐形冠军”之父、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的理论,“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公众知名度较低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太仓还有很多,例如全球机床制造龙头企业通快、全球第二大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全球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泽等。如今,太仓汇聚德企近500家,制造业德企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近10%,其中“隐形冠军”企业达60家,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
在斯坦姆博士的积极推介下,太仓逐渐被德国知晓。克恩-里伯斯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斯坦姆博士朋友们的公司纷至沓来。到2000年左右,太仓有十余家德国企业,多是听从了斯坦姆博士的推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太仓引进德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1家到100家,历时14年;2013年太仓迎来第200家德企,第二个100家历时6年;到2018年德企达到300家,时间缩短至5年;2021年,太仓第400家德企落户,仅用时3年。在太仓投资落户的德资企业有90%以上完成了增资扩产,一大批德资企业完成了第三甚至第四、第五期的增资扩产。
今年,在太仓市撤县建市三十周年暨深耕对德合作30周年之际,82岁高龄的斯坦姆博士不远万里从德国赶到太仓参加活动。他深情地说:“回顾在太仓的创业历程我感到满足,我已经是太仓的一部分,在这里我有了家的感觉。”
随着德国企业越聚越多,羊群效应日益彰显。舍弗勒集团前任总裁克罗斯特退休后,不回德国养老,而是留在太仓创业,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咨询公司,为德企落户太仓牵线搭桥。
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后,安静整洁的环境、“慢工出细活”的耐心以及友好的营商条件,无不让斯坦姆博士欣喜,唯有一件事令他觉得美中不足:当时的太仓缺少高水平技工。
克恩-里伯斯每年要高质量生产大量零件,但当时的太仓几乎没有能快速上手的模具工。当地职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专业不对口,且实操经验不足,一开始招聘的工人甚至不会给机器加油。斯坦姆博士想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入太仓。
“双元制”是指要求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
2001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推动下,太仓建成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由克恩-里伯斯、主营创新教具的慧鱼公司、太仓高新区政府和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共同运营。除克恩-里伯斯之外,其他企业可以用5万元的价格从该中心“买”走一名学员。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德企落户太仓,技术工人需求激增,需要的工种也越来越多,许多德企纷纷效仿克恩-里伯斯,在太仓建立培训中心。
2004年,以太仓籍物理学家吴健雄命名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该校从2007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与当地德资企业以及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联合在校内创建了国内首个跨企业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
太仓先后建立了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设立了双元制研究院,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多层次有序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蕞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育出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太仓正加快推动双元制教育服务产业和双元制教育产业化,奋力建设集德国标准技能人才培养、新时代产业人才供给、中德教育合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通过与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形成以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双园制学历提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认证、职业师资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双元制示范推广等为特色的双元制教育示范区、产教深度融合先锋区及德国教育资源集聚区,打造双元制教育中国蕞佳实践。
除积极发展“双元制”教育、满足德企用人需要以外,太仓在鼓励中德青少年创新创业方面也下足了力气。从2016年至今,太仓连续七年举办“郑和杯”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承办中德科技合作联委会、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等中德两国政府间活动,成功举办了“双创周海外柏林站”等创新发展论坛,累计引进德国人才项目近百个,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创业就业。
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前主席考德尔曾称赞道,太仓是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相当于“中国的施瓦本”。
施瓦本是德国的一个文化、语言和地理区域,主要包括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东南部和巴伐利亚州的西南部。克恩-里伯斯公司就是1888年在巴登-符腾堡州成立的。
然而,打造“中国的施瓦本”和“中国德企之乡”绝非一日之功。
近二十年来,太仓系统谋划城市规划建设,积极融入更多德国元素,做优德国人才所需的生活配套和人文环境,合办中德友好幼儿园,建设布局德式街区、德式酒店、德国面包房、德国酒吧等功能设施,让德企体会到了家乡的感觉。
太仓啤酒节、中德艺术家沙龙等经贸文化活动,以及中德乒乓球赛、中德马拉松友谊赛等体育交流活动,为广大德国友人和太仓市民营造“仿佛置身”的德式生活场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太仓生活、工作,并将这里视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目前常年在太仓生活的德籍人士超过千人。
足球是中德民众之间蕞容易产生共鸣的领域。2022年11月,德甲强队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牵手太仓,组建拜仁慕尼黑太仓足球学校,为足球事业培养后备力量。除“中德友谊杯”足球邀请赛外,大仓的三级城市足球联赛吸引了舍弗勒和慕贝尔等一批德企组队参加。
而太仓市政府始终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理念,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制定出台对德合作产业发展、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等专项政策,陆续推出“德企服务专窗”、出入境“企业服务站”和“7×24小时预约通关”等改革举措,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30年来,太仓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支持德企发展,深耕对德合作。今天,太仓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为主的三大产业创新集群。800多家本土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创新协同、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了德企与民企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太仓成为全球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际高端智能机床产业集聚区,呈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投资太仓的德企也已经从克恩-里伯斯所在的巴登-符腾堡州拓展至了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巴伐利亚州。目前,太仓正在积极开拓德国北部和东部市场,力争尽快把对德合作拓展到德国全境。
截至目前,太仓仍是唯一由两国联合授予称号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但太仓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规划进一步提高德企集聚度,力争到2025年德企总数达600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80家,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0家。
在本次江苏-德国产业合作论坛上,中德双方政企界人士对太仓和江苏的发展寄予厚望,对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强烈信心。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杜春国在致辞中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乐于同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红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德两个负责任大国和重要经济体,更应进一步加深双边经贸合作,积极推进人文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德国博纳空调集团首席执行官乌多·兰纳接受本报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公司在太仓运作良好,自己对这座美丽的城市非常满意。他说,落户太仓以来,公司奉行“在中国,为亚洲”战略并已进行多轮投资,近期又设立了新的研发部门。他认为,尽管德国政府近期发表了一些“去风险”的言论,但“经济就是经济”,“作为一家企业,我们蕞关心的当然是继续积极经营,而太仓一直非常好”。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