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谈】河、塘、泾、浜、港、溇……你知道太仓河流通名怎样排座次?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地名漫谈】 河、塘、泾、浜、港、溇……你知道太仓河流通名怎样排座次?
就全国范围而言,河流的通名以江、河蕞为普遍。江、河蕞早都为专有名词,是长江、黄河的专名,后词义扩大,泛指一般河流,变成了河流的通名。但使用时又有所差别。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南方的河流多称“江”,故有“南江北河”之说。一般来说,“江”的规模大于“河”,即所谓“大江小河”。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使得河流通名呈现了丰富性和显著的地域特征,总共有80种之多,如果剔除少数民族音译的37种,仍然有40多种。
太仓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稠密,旧志概括为“七里纵一浦,十里横一塘,纵连海势,横贯支脉,水性然尔。”1991年版《太仓县志》载:“现有大小河流4110条,总长度4213公里。”而新版《太仓市地名志》载:“全市有大小河流3200余条,总长3500余千米。”显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河流拓宽疏浚,水清岸绿;也有不少较小的河流填塞废弃,不复旧观,其河名也随之渐渐被人遗忘乃至消失。
如前所述,河流通名呈现了丰富性和显著的地域特征。太仓数以千记的大小河流大约有20多种通名,有的属于各地常见,有的则打上了太仓的水势地貌和历史人文烙印。翻检旧志和新版《太仓地名志》,可以发现太仓的河流通名,除了各地常见的江、河、塘、浦外,还有“泾、浜、港、溇、湾、沟、池、漕、滩、潭、洋、荡、沥、渠”等。如果按照太仓河流通名使用的多少排个座次,哪一个能够拔得头筹?哪几个能够名列前茅?
可能有点出人意外,太仓河流通名使用蕞多的竟然不是“河”,而是“泾”,而且数量上遥遥领先。说起“泾”,或许就会联想起泾渭分明这个成语,这里的“泾”特指泾水,意思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清一浊。而辞书云,“泾”,形声。从水,从巠,巠亦声。”《说文解字》:“巠,水脉也。”后人又注释为“水直波曰泾;泾,径也。”“泾,通也。”说的直白点,太仓的“泾”其实就是普通河流的意思。北宋太仓人郏亶记载的吴地河流,以“泾”为通名的约占26%。清代苏州人朱骏声在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里明确指出:“今吾苏沟渎多名泾者。”可见,太仓一带的吴地以“泾”为河流的通名由来已久且数量甚多。又,沟渎一般是指田间水道,因此以“泾”为通名的河流相对不是很大,但也有很多例外。太仓以“泾”为通名的河道数不胜数,其中东西向流入长江的鹿鸣泾、荡茜泾、钱泾、新泾等都是太仓的主要内河,长度和宽度颇为壮观,还有茜泾、洙泾、千步泾、项脊泾、凤凰泾、白米泾、洪泾、泥泾、丁泾,等等,也有较高知名度。
在太仓河流以“河”为通名的只能屈居第二,紧随其后的便是“塘”。据《说文解字》,“塘”即“隄也”(隄,同堤),本指堤岸,至今太仓民间仍有称河堤为“塘岸”。“塘”又被引申为筑有堤岸的河道,并且相对宽阔。汉代的《越绝书》记载了吴地关于“塘”的由来:“勾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名辟首。后因以为名曰塘。”相传,西汉吴王刘濞为运盐铁,沿着冈身开挖了一条内河,自北而南,流径今张家港、常熟、太仓及嘉定,全长95千米,因运盐铁而名盐铁塘。到了唐宋时期,“塘”作为河流通名已经普遍使用。如与盐铁塘十字交叉并贯穿太仓老城区的致和塘(早先名至和塘,因修浚于北宋至和年间,故名)。到了元朝的致和年间,对该塘再次疏浚,于是至和塘慢慢变成了致和塘,虽然同音,一字之差,终于以讹传讹,乃至约定俗成,沿用至今。此外,太仓浏河塘、杨林塘、七浦塘等主要河道在宋代均已有记载。
太仓河流通名排序第四、五、六位的分别是“浜”、“溇”、“港”。“浜”作为地名始见于宋代,本意为小河沟。明代李翊《俗呼小录》:“绝潢断港谓之浜。”大意是农村人逐水而居,出行靠船,延伸到村子里的河道就称为“浜”。在太仓方言中“浜”常常被称作“浜兜”,农民可以在此歇船。有时候又称作“河浜”。细究之,“浜兜”和“河浜”两者似有些区别,“浜兜”专指断头河,“河浜”的含义则更宽泛些。“浜”作为河流的通名主要存在于包括太仓在内的江浙沪近太湖的一带,如著名的洋泾浜,原指上海的一条河浜,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现在的延安东路。又如上海的肇嘉浜,明清时是一条重要的运粮河道。后来,陆续填浜筑路,现在的肇嘉浜路即为其中一段。作为河流通名的“浜”经过引申,又成了靠近河流的村庄集镇的地名,如耳熟能详的常熟沙家浜,嘉兴马家浜等。太仓也有很多以“浜”为通名的村落,如黄泥浜、施家浜、李家浜、洋仓浜、木勺浜、榔头浜、荷花浜、朝奉浜、和尚浜、油车浜、八千浜,等等。
“溇”是个很有地域特色的地名用字,常作为太湖流域小型河流的通名,亦可用作临河而居的自然村落的通名。据统计,在太仓原有25个自然村的通名为“溇”,而以“溇”为通名的河流则更多,有野溇、草子溇、竹青溇、夹溇、龙古溇、丁古溇,等等,约有70条之多。
“港”,此字始见于篆文,本义指江河的支流,特别是在太仓这样的吴语区常被用作河流的通名。而指称港口的概念是后起的,由河道的分叉口引申而来的。太仓有不少以“港”为通名的河流。如:浪港、十八港、顾港、何家港、王家港、李家港、长河港、除家港、龚家港、陈大港、花园港、庙前港、花墙港,等等。特别是刘家港可谓举世闻名。需要注意的是,刘家港的“港”在一些史料中有时被用作河流的通名,甚至直接称为刘家河,如: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刘家港(亦曰刘家河)。”光绪《镇洋县志》卷三十“水利”云:“县境干河之大,莫如刘家港,以其通塞为三吴水利所系。”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刘家港的“港”是被指称港口的,兹不赘述。
自古以来,河流的通名形形色色,追本溯源,是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的,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横穿太仓全境的七浦塘,原本叫作“七浦”,“浦”为通名,“塘”是后来加上去的,取代“浦”而成为通名。明代归有光在《顾隐君传》中就已经写作“七浦塘”了,说明当时就早已不叫“七浦”了。这和上海黄浦江本名“黄浦”,“浦”为通名,后再加上“江”,则与其如出一辙。还有,不少河流有多个通名,如茜泾,又名茜泾河;高溇,又名高溇河;陈家港,又名陈家港河;墩浜,又名墩浜河;致和塘,俗称城河。前几年,太仓城区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中,发现了一个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要遗物的元代遗址。此处原有古河道叫樊村泾,所以就被命名为樊村泾元代遗址。而实际上樊村泾已经改称樊泾河了。再如盐铁塘,在太仓、常熟仍然以“塘”为通名,而在嘉定则已经改称盐铁河了。凡此种种表明,河流通名总的趋势是由多变少、化繁为简,流行以“河”作为通名。笔者愚见,今后在河流通名可改可不改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地慎重,以保留河流通名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为宜。
原 创 太仓市地名咨询专家组 凌微年
发布人 王歆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