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规划建设23】洋桥村村庄设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超大城市,在率先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责无旁贷,对于全国大都市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尤具标杆意义。上海乡村的未来发展,必须有比肩西方发达国家的定位。这也是我们特别关注上海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研究上海、推广上海的基础上,将上海的经验凝炼成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知识,是我们推动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
为此,我们开设上海乡村规划建设专栏,并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与大家共同探讨相关研究。
上海市罗泾镇提出“原水罗泾,十里江畔,建设沪北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方案,积极推动塘湾村、花红村、海星村、洋桥村、新陆村的五村联动建设。2020年5月,洋桥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洋桥村积极开展村庄设计,聚焦水、路、田、林、村等村庄要素设计与管控,指导村庄的各项工程设计与建设,释放村庄资源价值,优化提升村庄风貌,提升乡村空间品质。
洋桥村,因其“洋灰”桥而得名。根据罗泾镇五村联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洋桥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以“芋见洋桥”为定位,全力推进以乡闲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洋桥村地处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的蕞北部。东临新陆村,南与塘湾村接壤,西与嘉定区毗临,北与江苏省太仓市交界。
洋桥村共有自然村10个,村民户数367户,户籍人口1122人,常住人口1442人。村庄跨沪太公路、蕰川公路两侧,共1.74平方公里。
洋桥村现状林地成片布局,水系纵横交错,呈典型水乡风貌。现状农居点呈现临水而建、依水而居,形成水环村、村中水的格局,农居点内部多代村居组合布局。
村庄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已形成宝农34大米、红梗芋艿等特色农产品。装备制造产业等传统工业企业正逐步退出村庄。随着宇红农庄的入驻,村庄的产业发展逐步提上日程。特色的金奖大米、红梗芋艿、古树老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洋桥村的特色和基础底蕴。
依托乡村规划师制度,宝山区罗泾镇坚持规划引领,引入同济规划院启明团队,发挥综合性、多专业的学科优势,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探索大都市近郊“城乡融合型”村庄设计的方法、管控要求及实施路径。
洋桥村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水网纵横,村民临水而居,村庄更是以“桥”为名。村庄整体突显小桥流水、田园村舍的江南水乡格局,打造乡村村落与生态农林交相掩映,现代元素与历史肌理多元融合的田园风貌。
依托村庄本底资源,规划以“梦回水乡、芋见洋桥”为主题,打造以乡村休闲为核心,集休闲农旅、康体养生、都市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旅田园村。
规划通过重要交通通道和河流生态廊道为边界,划分三大主题功能片区,以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旅游景点、公共开放空间为重要节点。
规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田园综合体——宇红农庄为核心载体,保护古树老宅,彰显特色历史文化,推动特色休闲农旅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宅田水交错的自然肌理,优化水廊道、乡村街巷等生态廊道,通过水系串联、老宅、农居广场、农庄、芋田等公共空间,村宅与水网融合,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田园意境和现代旅游与传统农居相融合的多元融合田园风貌。
规划核实郊野单元减量规划范围,迁出部分工业。退建还林,发展林地休闲、生态涵养功能;维护公服设施,提升村庄公共服务品质。空间上保留林地景观,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并丰富建筑与林地的空间轮廓,形成错落有致、丰富多样的景观界面,营造村宅与林地相互掩映的诗意田园画面。
规划保护村庄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肌理,延续传统村落格局,提升村庄风貌特色和空间品质,优化村落公共空间,形成“自我生长”的本土建筑与风貌特色,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片区。规划充分利用农田水系池塘等丰富的自然肌理,保留田园景观,农耕场景,通过阡陌乡道串联公共空间,营造“田绕村、塘中影”的水乡田园意境。
围绕乡村休闲,注入新产业新业态,
规划突出乡村休闲特色,更深层次挖掘乡村价值、更广范围开辟增收渠道、更强力量凝聚乡村人气、更多渠道聚集资源要素,构建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通过新经济新业态的植入,带动村庄发展、村民致富。
规划在北部打造乡村休闲核心,以宇红农庄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激活乡村特色资源,从旅游六要素出发,构建综合性的乡村休闲与农业旅游核心。
规划在南部打造乡村服务核心,以现状村委会、卫生室为基础,结合周边工业厂房的功能更新置换,打造服务于村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村庄设计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对“林、田、水、路、宅”五大村庄要素进行了仔细梳理和重点设计,并对公共空间进行了重点打造,提升空间品质。
现状农田主要分布在蕰川路以北。规划在现状基础上,尊重乡村水系自然肌理,从田村交错、曲水桑田、林田相间、田园幽径的空间维度,鼓励规模化种植与肌理镶嵌,引导适地适田,优化农田肌理,打造大田和小规模耕地结合的多样化农田肌理景观。
洋桥村现状水系纵横交错,多座桥跨水而建,形成特色水乡风貌。规划保护现有河道湿地,延续河道原来的自然走向和大致平面形态。对现状断头河道,采取联通、归并方式,增加水网连通性,丰富水上游线设计。
规划丰富驳岸景观,对河道进行分段分类设计引导。将河道分为以软质景观为主的自然驳岸、硬质生态化处理的沟渠、结合周边公建、景观节点建设的亲水平台三类,进行分类引导。
现状村庄道路呈鱼骨状连接到村主路。规划道路尊重现状道路走向,适当考虑与道路周边景观资源的空间关系,保护和展示沿途的自然景观资源。
规划构建以城市道路、村主路、村支路、田间路、慢行路、生产路为主的道路网络。鼓励对林下空间、杂草地、街旁闲置空地、回车场地等空间进行改造利用,充分利用复合空间,提供村内临时停车,并结合公共服务空间设置错车场地,兼具生态停车、休闲、晾晒及其它室外活动等功能。
现状村庄林地成片布局,主要布局于蕴川公路两侧。现状林地以生态公益林为主,整体风貌较为单一。规划采用林宅掩映、林荫乡道、林水相依、林田相间的空间布局模式,加强蕰川公路两侧林地建设,结合村落、道路、水系和农田,布局四旁林地,促进林地景观与村、路、水、田景观和谐共生,优化提升景观风貌环境的同时,作为生态基底,促进村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老树保护,推进老榆树挂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村庄民居以“五代居”为特色。规划发掘“五代居”的人文优势,发挥地理环境的生态优势,发展多彩风貌的乡村建设热情,塑造“生态和谐、活泼多彩的乡村建筑风貌,发起都市郊野“乐活宜居”的新篇章。
规划在全面评估建筑质量及风貌的基础上,保护江南传统建筑特色,提炼传统水乡建筑元素,规划从院落形制、建筑构件出发,针对五代居形式,分别从样式、材质、颜色等方面提出引导,打造体现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
公共服务建筑、产业建筑方面以现状建筑改造提升为主,采用地方材质、色彩体现传统风貌特色,凸显村庄文化传承。
现状大礼堂建筑为村庄主要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规划改建为村史馆,作为展示村庄历史文化,提供村民日常、节庆活动的空间。
木工为村庄传统工艺。规划利用闲置民房进行改造,建设为木工坊,作为技艺展示、教学、传承的主要场所。
市政建筑整体风貌与村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采用白墙灰顶形式,墙面增加与村庄标识系统一致的标牌。设施周边生态化处理,增加树池花坛等设施,减少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规划通过村域风貌设计图则和农村居民点图则,加强对村庄建设的管控引导,使村庄设计成为村庄开发建设管理的抓手。
村域层面,控制主要廊道、景观节点、建筑风貌协调要求,提升农田和生态景观、优化水系和道路,提出设计引导要求;
农居点层面,对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筑建设引导、景观环境等方面提出设计引导要求。
提炼洋桥特色,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规划将公共空间分为门户空间、活动空间和滨水空间,并提出分类提升策略。
规划加强公共空间整体设计,尤其是西杨老宅、老榆树及周边水系、场地的设计,作为村庄核心公共空间,重点展现乡村生活文化内涵,营建特色鲜明、造型优美的乡村特色形象。
西杨老宅、老榆树及周边水系、场地位置
西杨老宅、老榆树及周边水系、场地(改造前)
西杨老宅、老榆树及周边水系、场地(改造方案)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与文创结合,
规划提取洋桥“桥”的图形原色,运用罗泾十字挑花元素来组成图形,作为洋桥村村庄标志,运用在洋桥特色产品、标识系统、小品构筑物等,形成洋桥品牌。
规划重点突出洋桥村“桥”的元素,融入标识牌,形成洋桥特色的标识系统。
通过村庄IP的品牌宣传,洋桥村围绕农业核心,发挥农宝34金奖大米,及红梗芋艿传统美食的优势,引入宇红农庄社会资本,围绕芋田、稻田打造休闲农庄、都市菜园。同时延伸产业链,促进大米、芋艿与文创产业的结合,促进村庄经济转型提升。
村庄设计中,规划以“梦回水乡,芋见洋桥”为主题,围绕乡村休闲展开,保护村庄古树老宅,传承延续水乡风貌的同时,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唤醒村庄资源价值,激发村庄民生活力,扩宽村民致富渠道。通过全要素的整治提升,改善村庄生活环境,提升村庄生活品质,营建休闲农旅田园村。
村庄设计聚焦洋桥特征特色,以乡村休闲为振兴抓手,在“梦回水乡,芋见洋桥”目标定位下,在区、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庄已完成一期建设,村庄风貌得到较大提升,并顺利通过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验收。
随着村庄设计的逐步深化与推进,洋桥村将践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进一步推进五代居的风貌提升,展现洋桥特色;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带动村庄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转变,打造村庄特色产业、产品体系,激发村庄活力;将洋桥村建设成为集休闲农旅、康体养生、都市休闲为一体的留客乡闲中心。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三所所长、启明青年规划师团队负责人
乡村富强与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政府支持,规划引领,村民参与,共建共享共治;
保护优质生态环境,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洋桥村风貌整治提升与村庄设计》(2021)
《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新陆村风貌整治提升与村庄设计》(2021)
《云南省云龙县永安村整治与提升规划》(2021)
《第七师胡杨河市连队规划项目》(2020)
《河北省雄安新区邵庄子村环境整治和整体风貌提升规划》(2019)
《云龙县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2019)
《云龙县河南村乡村振兴(试点)规划》(2019)
《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集贤村规划》(2019)
《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石海村村规划》(2019)
《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018)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美丽乡村精品村试点建设方案》(2018)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泖甸村美丽乡村精品村试点建设方案》(2018)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村庄规划》(2017)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段泾村、聚源桥村、沈家桥村村庄规划》(2017)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规划》(2015)
《巴楚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规划——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唐巴扎村规划》(2012)
《金坛市上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2008)
启明规划设计所,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开发研究院下属一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导向、以践行社会责任为准则,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致力于为祖国蕞需要的地区提供高质量城乡规划服务,用规划设计营造未来城乡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青年规划师先锋队。始终秉持“信任、有爱、协同、创新”的团队价值观,坚守“同启卓越未来,济明美好城乡”的团队使命。
完成各类规划项目200余项,遍布全国26个省市区,共获国家和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6项,发表科研论文七十余篇。参与院级、省部级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4项。
2013年起全程参与同济大学-云南省云龙县8年定点帮扶工作,通过规划设计、帮扶捐助、梦想家园公益等助力云龙脱贫摘帽。作为同济大学定点云南省云龙县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组的核心团队、宜宾市长宁县灾后重建先遣队、雄安新区邵庄子村同济联合工作组的统筹团队,启明团队深入宣贯团队文化、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铸就一个有情怀的青年创新突击队。
2021年4月,启明规划设计所获得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
标题图片源自水墨画卷《江村可居》(局部,马新阳绘)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