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太仓速度”系列报道】——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下太仓空间生产的潜能与优势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聚焦“太仓速度”系列报道】——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下 太仓空间生产的潜能与优势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长三角区域的众多城市迎来了新发展契机。
目前长三角城镇空间呈现多中心、扁平化、网络化的特点,上海功能外溢趋势进一步增强,太仓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多重叠加战略机遇,以“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为城市名片,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
得益于临沪沿江的特殊区位,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机遇远大于挑战。面对中心城市功能外溢、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共享等重大机遇,太仓不断加强在沿沪发展轴上的城镇建设力度,从城市功能对接、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环境联动治理、民生共建共享等方面全面融入上海。
据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焱介绍
●改革开放初期,太仓处于“接力上海”和“以城促港”的发展阶段,在上海大都市高速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太仓呈现县城单核发展与沿江推进的空间特征;
●到了九十年代,太仓主城开始发展。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凭借临沪的区位优势,太仓提出了“接轨上海”“以港兴市”的战略;
●2010年至今,太仓持续推进“沪太一体化”发展战略,注重城港的双轮驱动,在对外合作、产业协同、公服同城化等方面持续加码,呈现出“主城进一步扩张”和“港城进一步开放”的空间特征。
未来,太仓将从开放发展和创新建设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以沿江港口为支点,通过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与上海洋山港、江苏连云港等港口南北呼应,积极开辟集装箱航线,打开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以娄江新城为载体,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围绕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片区,延伸虹桥高端服务功能。围绕太仓高铁站建设,支撑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虹桥中央商务区组合体,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随着太仓的不断发展,老城区的建设空间渐趋饱和,承载着新空间的迫切渴求,娄江新城诞生。
作为太仓未来“双心”之一,并且是主中心的重点板块,娄江新城是太仓“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是提升太仓城市能级和空间品质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满载期许、再度出发、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崭新蓝图。
李焱指出,基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一新两优三高”的基本理念,太仓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调生态安全优先、多规融合,构建高质量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确立主城为市域综合服务中心,港城为市域副中心的双心格局,在沿江、临沪、嘉太三大城镇集聚发展空间上,实施沿江、临沪、中部三大片区的差异化发展和城乡的特色发展。
面对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规划中的娄江新城提出了覆盖生态、产业、交通、运营和家园建设的“营城五策”:
●构建水网格局以及公园体系,塑造多样化水域特色空间,成为现代田园城市的样板间;
●深化对德合作,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经济;
●对标上海、雄安等先进地区生活圈构建标准,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成为幸福金太仓的践行地;
●建设绿色高效、智慧安全的交通体系与市政公用体系,使之成为娄江新城融入区域、联动市域的重要支撑;
●构建城市精准化管理运行体系,推进城市总体管控与运营,保障先进规划理念的落地。
在此规划下,娄江新城将以“长三角中德合作示范区、临沪智能制造集聚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区、虹桥商务核心配套区”为发展目标,充分借鉴吸纳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将娄江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开放示范区。
土地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太仓着重全市范围内土地要素的统筹协调、划定娄江新城内的“T型先行区”两方面的工作,通过新城建设用地引导与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两大抓手,多种方式推进娄江新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结合“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引导集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入“TOD”发展模式实现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土地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地上地下统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现状用地潜力,盘活存量用地,太仓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存量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意见》、《太仓市新型产业用地(M0Ma)管理办法(试行)》,为激发市场活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新城的发展仍需要优质营商环境的保障。“标准地+双信地”配置模式便是太仓在全省突出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让客户满意、市场主体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主线亮诚意、放大招、动真格的一次创新革命。
“标准地+双信地”配置模式基于“政企互信+政企守信”,蕞快可实现:
●成交即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交地即发《不动产权证书》(土地)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竣工即发《不动产权证书》(含建筑物、构筑物)。
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也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高度肯定,并在自然资源部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培训会议上予以大力推广。《新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苏州日报》等权威媒体也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2020年,太仓已在全国首先迈入全域“双信地”时代。2021年,当“双信地”遇到“标准地”,擦出了更多别样的火花。“标准地”为“双信地”全链式管理打牢了厚实的基础,“双信地”为“标准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契约精神的双方践诺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的联合,实现了立体净地、“七评合一”、清单管理、“一码+”的组合拳,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优化营商环境,为构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模式注入更强势能。
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勇扛“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在李焱看来,太仓已经不再是从基础的交通、产业上承接上海外溢,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从各个角度融入上海。
太仓牢牢把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这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求,紧紧抓好沪苏同城化契机,共同谋划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前,太仓整体发展越走越稳,走出了自己特有的太仓速度——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确保质量和健康。
随着项目不断落地,城市不停生长,娄江新城初见成效。除了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承接了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娄江新城的吸引力。生态环境上,规划15分钟社区出行圈,合理布置便民口袋公园、社区绿带和公园活动空间。道路网密度向高标准看齐,配合新的城市发展需要,对产业用地进行探索,不断尝试更好地高质量产业发展。
今年,太仓大道即将开工,嘉闵线北延太仓段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加快与上海国家级枢纽中心城市接轨,整个新城的雏形框架逐渐完善,未来的太仓又将是一番新面貌。
不同发展时期的太仓有着相应的发展需求,引领着太仓空间格局的变化:
2000版总规开始关注沿江发展。太仓提出不断加强在沿沪发展轴上城镇的建设力度,初步明确港城联动发展的思路,并以跨浏河向南发展显示了沪太同城化的趋势,与上海在交通设施、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谋求更高层次共同发展。
在2010版总规中,提出进一步强化沪太关系的措施,太仓重点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化农业,承担上海“菜篮子”需求;发展制造业,承接上海智力溢出,促进自主创新的协同化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休闲度假功能等多个发展导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层面,提出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
2017年总规进行重大修改,优化了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与衔接,重点对南沿江城际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苏州市域轨道等轨道交通线型以及通港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金仓湖互通等重大区域******通设施进行调整优化,推动太仓与上海进一步融合发展。
2020年3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
2020年3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基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一新两优三高”的基本理念,太仓确立主城为市域综合服务中心,港城为市域副中心的双心格局,在沿江、临沪、嘉太三大城镇集聚发展空间上,实施沿江、临沪、中部三大片区的差异化发展和城乡的特色发展。
在编的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太仓市更注重区域一体共建、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导向。为了进一步体现土地要素的集聚,体现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诉求,太仓的空间格局优化为“双心多片”,突出主城核心地位,推进主城以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为导向,集聚做强;而港城将更注重用地的高质量集约化发展和沿江生态保护的发展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