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绣出小康新生活!
“这个围巾我准备拿回家去做,有农活的时候就忙农活,不忙的时候就拿来绣两针,既可以增加点收入,也可以照顾家庭,刺绣真是一门不错的手艺。”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丰村村民王新菊对民族服装制作的兴趣越发浓厚。
转眼又到了一年中的农闲时节,而永丰村的妇女同胞们却变得忙碌起来,因为她们有了新的创收途径——制作民族服饰。
在永丰村朵朵彝族服装加工厂,一排排的缝纫机整齐排列,几十个工人正忙着加工彝族、苗族服饰,她们有的在染好的布料上绣出精美图案、有的踩着缝纫机对服饰进行加工制作,也有的拿着刚领到的布料准备回家进行加工……机器声、绣娘们的讨论声让生产现场充满活力。
“以前要出去打工赚钱养家,现在我们有了民族服装加工厂,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效益也很不错,原来一个星期做一套也就200块钱,现在一天都能做200块钱。”永丰村村民杨贵飞作为这里的绣娘,每逢空闲时节她都会来这里绣上几针。
永丰村聚居着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里本就有着制作民族服装的传统,过去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有限,产量不高。为了让民族服装加工惠及更多群众,永丰村党支部书记黄家玉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支持帮助,扩建了生产厂房、添置了新的缝纫机、锁边机、熨烫机等机器设备,让民族服饰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有了新的服装加工车间,当地群众空闲时都会来此进行服装加工,通过劳动增收,也可以领着布料回家进行加工制作,实现居家就业、灵活创收,民族服装的生产让群众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随着民族服装加工厂产量逐渐提升,永丰村党支部在服装种类制作上进行突破,除节日盛装外,还加工各种季节的常服。同时,永丰村积极拓宽民族服装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推广民族服装和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服装和民族文化魅力,提升产品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周边乡镇都有我们的批发销售点,同时也在线上用抖音直播的方式宣传我们的文化和民族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特色。”黄家玉说。
近年来,永丰村将传承民族文化与推进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民族服装加工生产的方式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群众务工需求的同时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为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文/图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张宇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