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区4个村通过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验收
原标题:台商区4个村通过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验收
2021年1月泉州市档案馆、******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发文通报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验收情况。
台商区4个村通过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验收!有你们村吗?
龙苍村地处东园镇西南部,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由埭庄、前院、许地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2380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台商著名的侨乡之一,有“十户八九侨”之称。龙苍村在元代之前就存在,村名几经改变,明代为苍苑铺戴苍,清代为苍云铺戴村,民国以后为埭村,解放初为龙苍乡,改革开放后为龙苍村。
南洋楼和宗祠、古大厝是龙苍村的一大特色,目前村里有保存较为完整、位置相对集中的南洋楼30多座,宗祠、古大厝20多座,寺庙3座。南洋楼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华侨为谋生背井离乡,白手起家打拼后荣归故里的历史印证。
龙苍村“乡愁记忆馆”为台商区首个村级“乡村记忆文化馆”,于2018年10月建成,由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番仔楼”改建而成。该记忆馆分为党史馆、村史馆、文化馆、风俗馆、孝廉馆、农博馆等6个馆,以乡愁为主题,多方面展现侨乡文化,馆内展示本村名人及侨胞庄鼎水、庄益顺、庄祥庆等人爱国爱乡事迹以及孝廉文化家风家训,陈列有老式的农具及木枕、马灯、雕花筷子篮等家具实物共200多件,全面展示龙苍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乡村记忆文化。该记忆馆今年6月被认定为台商区第三批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安村地处泉州台商投资区西大门,与泉州市洛江区隔江相望,东接洛安村,西临云庄村,南临洛阳江,北至洋坑山,距离泉州市政府约16.5公里,早时此处就是晋惠古渡头,据《福建通志》、《闽书》等志书载:万安渡“水阔五里,深不可测,一遇狂风,则沉舟被溺死无算”,故得名万安。万安村唐初隶属武荣州南安县;宋时隶属惠安县崇武乡;元时隶属信义乡德兴里,明、清时期属十九都通津铺,民国属洛阳镇公所万安保;1961年隶属于洛阳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洛阳公社改为洛阳乡;1985年4月洛阳乡改制为镇,洛阳街拆分为洛阳、洛安、万安三个村。万安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总计1001户,3495人。
万安村村落依山临海,村居民宅傍山面海而建,环境山清水秀,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有洛阳古桥、昭惠庙、义波祠、张氏大夫第、洛阳古街、天主教堂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康定情歌》采编者吴文季的故居等人文资源,还拥有滩涂红树林、松树、海鸥、白鹭等自然资源。
洛阳镇万安村“乡村记忆文化馆”位于万安村委会五楼,设有村情概况、传统工艺、教育人文、文物古迹、人物、美食、传统习俗、荣誉和老照片专栏等共9个版块,馆内展示了洛阳桥、留公陂、昭惠庙、张氏大夫第等丰富的文物胜迹和神韵飞扬的雕艺文化产业,集中展现了一批各领域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享誉全国的《康定情歌》采编者吴文季,工艺大师刘碧兰、公向新、松玲婷等以及科研界人物。特设的老照片专栏充满浓浓的乡愁记忆,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村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照片以及辖区内学校师生的珍贵合影。馆内展陈有早年渔具、生活用具实物和影雕、石雕作品共20多件。“乡村记忆文化馆”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现了万安村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浓郁的乡愁记忆。
苏坑村位于台商投资区东北部,东与莲新村接壤,西与门头行政村坑园、田中自然村毗邻,北临大寨山,与后曾行政村之大峡自然村和山内行政村之下山内自然村相望,南与上仑村连接,在宋、元时属台商投资区守节里行满乡,明、清时属惠安县二十六都青山铺,民国期间属青山乡苏坑村,1949-1957年属惠安县第四区、第五区苏坑乡,1958年属上游人民公社张坂管理区苏坑大队,1984年改苏坑大队为苏坑村民委会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苏坑、后宅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750户,人口3236人。
苏坑村是台商投资区的革命基点村之一。民国时期,该村便创办了国民小学,1927年,该村苏克明参加了“惠安暴动”,后因暴动失败,逃避外地,继续开展地下对敌斗争,1937年,在苏克明、苏鸿树的领导下,该村成立了“惠安县抗日第十一巡回宣传队”,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成为惠安县地下党活动的基点村之一,1949年3月,******青山支部又在该村成立,成为惠安较早成立的******支部之一,书记苏克明,委员苏云勇。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那段峥嵘岁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坑村“红色记忆展览馆”由原苏坑小学校舍改建而成。该展览馆集“红色记忆”和“乡村记忆”于一体,为综合性场馆,以弘扬红色文化、还原乡村文化为主题,设有村情村史、特色记忆、文物胜迹、民俗风情、教育事业、新村新貌及红色记忆人物、红色记忆史迹等8个版块,馆内陈列了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军用水壶、小号、子弹厢等实物共35件。该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生动地展示了苏坑村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珍贵的文物遗迹,讲述了革命战争及新中国建设中涌现的革命志士和先烈的事迹,对弘扬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汲取红色力量、传承革命老区红色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崧山村位于台商区东部,是张坂镇西北部蕞高丘陵山区行政村。在宋、元、明属25都黄田急铺,清朝、民国属镇安铺,建国后至1958年先后属东园区、四区、七区美峰乡,后属张坂公社,设崧山生产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后属张坂镇,设崧山村民委员会。埔塘,俗称下三乡;而崧山,俗称顶三乡(洋厝、庄内、大坪)。全村总人口1700多人。
崧山村山地面积10266亩,森林覆盖率90%,其中,生态公益林1686亩,杉、松、杂用材林4794亩,经济林2200亩(人均3.4亩),是县级生态村。境内有西竺寺庙、古道场、美峰水库等人文景观;洋厝自然村茂林山有近80亩的天然油杉林,山上有一座“东西塔”外形奇特,大坪官湖林场古道场遗址。
崧山村“乡村记忆馆”位于崧山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馆内设置村情概况、村域经济、教育事业、人才辈出、文物史迹、美丽乡村、习俗、荣誉等八大篇章,再现展示了宋代古道场遗址、清代大坪孙兰陔夫妻合葬墓、清代孙厚斋墓、西竺寺、象坑林场、珍稀植物油杉保护林等众多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风景名胜,以及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一代代历史名人事迹。另外,该村“孙易彬故居”作为“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的名人特色馆,是台商区弘扬优良家风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张重要名片,两个展馆充分展示了崧山村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人文厚度与历史深度,对于弘扬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激发广大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之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编辑:杨婷婷;审核:风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